
"AI领域内容创作:高效创作短视频、文章、图文三大板块内容,打造AI领域个人IP"这套课程瞄准了AI技术普及化的节点,提出用三大内容形式(短视频/文章/图文)搭建知识付费框架。核心卖点直击内容创作者的痛点——提供文案实战技巧并结合DeepSeek等工具实操,课程包含选题逻辑、创作技巧到最终变现的全链路设计,特别是针对"非技术背景学员"的适用性做出重点阐释。
从菜市场到实验室的视角切换
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把AI知识做成了街边小吃的配方——谁都能摆摊的那种。看看目录就知道,07章教用DeepSeek做小红书图文,这和教大妈用美图秀秀做表情包在底层逻辑上没啥区别。但别急着下结论,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恰恰是它可能在知识赛道杀出血路的关键。
刷完课程框架我有三点特别关注:
- 「祛魅」做得够不够狠:2025年当AI工具都进化到可以自动生成带货话术时,这套教人手动创作的内容会不会秒变古董?但反过来想,能教会小白把「神经网络」翻译成广场舞大妈能听懂的版本,这种能力反而更值钱
- 变现设计的闭环性:项目把社群运营、知识付费、带货分成揉到一块儿,不过要注意不同平台对AI内容的审核生态,比如抖音最近封杀了一批过度美化的AI换脸视频
- 「8大创作类型」的保鲜期:虽然把AI内容分为工具评测/案例拆解等类别挺实在,但课程里提到的案例要是跟不上Midjourney这类工具的版本更迭速度,可能年底就变明日黄花
值得警惕的是课程对"技术准入门槛"的模糊处理。虽说标榜零基础也能上手,但实操中要真写篇深度解析GPT-5的爆文,没点硬核知识储备怕是会被评论区锤爆。项目方或许应该在课程里加个「防翻车指南」——比如如何用AI查证功能避免专业错误这种刚需
给知识捕手的实战备忘录
要是想薅这波AI内容红利,建议先掂量手上三张牌:
关键动作 | 操作要点 | 避坑指南 |
---|---|---|
内容定位 | 把自己当「AI翻译官」而不是专家 | 别碰医疗/法律等强监管领域 |
变现链路 | 先跑通19.9的付费问答再搞高价课 | 避开知识付费平台的虚拟商品新规 |
更新节奏 | 每周保留3小时追AI资讯的时间 | 别囤一堆没实操过的AI工具截图 |
最近注意到有些学员把课程教的图文技巧移植到视频号,拿AI生成的产品对比图配合方言解说,这个玩法的完播率比标准教程高了47%。说明吃透课程底层逻辑比刻板临摹更重要,毕竟平台算法每天都在变,但人性永远爱看「黑科技揭秘」
高羽网创博客原创文章,作者:高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aoyuip.com/44596.html